高阳历史小说作品全集(共10册)_第五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第15/25页)

,流入渤海。但黄河早就与淮河合流,由西南出口,如说要导河北流入海,既不可能,亦不必要。
  因此杨方兴上奏:“河古今同患,而治河古今异宜。宋以前治河,但令赴海有路,可南亦可北。元明迄我清,东南漕运,自清口迄董家口二百余里,借河为转输,河可南,必不可北。”这段话言简意赅,说得很清楚,但宋朝“可南亦可北”的说法,是有含蓄的,真正的情形是,在南宋,黄河可北不可南,因为黄河自河南之东应向北而竟向南时,金兵便可利用黄河南侵,所以南宋治河,以使河北流为不易的宗旨。
  自金章宗明昌五年,黄河改道往南以后,自南往北的运河被冲断成两截,因此,自淮安府的清口入黄河,往西行二百余里,再由董家口往北入运河。这就是说,漕船自南北向的运河行至此处,有一段去程自南转西,回程自北转东,总计二百多里,必须经行黄河,谓之“借黄”。如果黄河循故道往北,运河“无黄可借”,势将中断,所以杨方兴虽“请敕下廷议,定画一之规,屏二三之说,俾有所遵守”,其实朝廷仍是支持杨方兴,否定了言官的建议。
  继杨方兴治河的,是浙江义乌人朱之锡,顺治三年进士,十一年以兵部尚书衔,总督河道,康熙五年病殁于任上,亲见朱之锡治河辛苦的地方大吏,上奏表功,说:“之锡治河十载,绸缪旱溢,则尽瘁昕宵;疏浚堤渠,则驰驱南北。受事之初,河库贮银十余万;频年撙节,现今贮库四十六万有奇。核其官守,可谓公忠。及至积劳撄疾,以河事孔亟,不敢请告,北往临清,南至宿迁,夙病日增,遂以不起,年止四十有四,未有子嗣。”朝廷自然优恤,但犹不足为朱之锡之荣,江淮间颂扬德政,说他死为“河神”。
  当靳辅由安徽巡抚转任为河道总督,治河功不即见,但圣祖相信他彻底整理的步骤正确,所以虽遭工部官员及御史的责难弹劾,信任如故。而靳辅亦有治河必成的信心,这份信心,主要的来自陈潢。
  此人与靳辅的遇合,殊非偶然。陈潢怀才不遇,路过邯郸的吕祖祠。相传此地便是卢生一梦,历尽繁华富贵,醒来黄粱犹未成饭这个故事的所在地。陈潢一时感慨,题诗壁间,为路过的靳辅所见,看诗语豪迈,知道他是一个奇士,追踪而往,终于相遇,邀入幕府,成为他治河的智囊。
  陈潢治河,主顺河之性,因势利导,水性就下,所以应该让它有出路。至于河患一事,首先要探究的是致患之因,找出病根,然后可以对症发药。
  因此靳辅治河,用他的主张,开大海口,使河水宣泄得畅。但陈潢亦很重视堤防,认为在治标以外,堤防还有一个极大的用处,便是所谓“束水攻沙”。
  黄河挟泥沙以俱下,但泥水的性质不同,河工上人称之为“勤泥懒沙”,意思是泥会随水不断流动,但沙则本身较重,一遇水流较缓,沙便沉淀不动,河床因而日渐垫高,所以当河水流动,应该有相当大的冲刺力量,将沙攻走,不使河床淤垫。
  加强水流的力量,便用得着堤防了,堤防坚固,水势大时能挡得住,自然而然地水流便急了,这就是“束水攻沙”。至于平时防治河务,他主张工要核实,料要早备,施工进料,不宜过省,因为“省则速败,所费较所省尤大”。凡此原则,都为靳辅所深信不疑,同时亦为圣祖所嘉许,因为这是长治久安之计,不能急功近利。
  圣祖于康熙二十三年南巡,方知靳辅有陈潢为助,因而授官。但靳辅由于主张加大海口,征收民地,甚至民间的祖坟亦须迁移,以致大受两淮京官的攻击,言官交章论劾,牵连及于陈潢。圣祖为平愤起见,以牺牲陈潢来保全靳辅,因而被逮,解入京师,未及下狱而病殁。
  陈潢自然受了委屈,但受委屈更甚的是靳辅,由于兴屯田之故,与在籍绅士的权利相冲突,圣祖因三藩初平,经营河务、漕运,需要江苏士绅的协力,同时因为太皇太后驾崩,最孝顺祖母的圣祖,哀毁过甚,处理这种是非纠缠的大事,精神有所不济,因而以闽浙总督王新命代靳辅而为河道总督。
  及至康熙二十八年南巡,命靳辅随行,一路视察河工,河深堤固,采访民意,多称颂靳辅功德,圣祖特命赏还原来的品级,三十一年且复任河道总督。靳辅其时已抱病在身,但奉旨以后,力疾从公,奏请恢复陈潢原官。吏部奏覆,陈潢身故免议。靳辅还想再争时,病势已剧,不久殁于任上。遗爱在民,哀荣久隆,三十五年允江南士民之请,建立专祠,四十六年追赠太子太保,正四品的骑都尉世职。至于陈潢,身后虽未复官,但附祀于靳辅专祠,庙食千秋。生前的议论,为人辑成《河防述言》十二篇,附在靳辅的《治河奏绩书》之后,乾隆年间,奉高宗之命,收入四库全书,无论立功立言,皆已不朽。
  显然地,吉云是讽刺丈夫不妨走陈潢的路子,亦足以一展抱负。但陈潢是遇到可为之时、可为之事、可为之人,方能尽抒平生所学,“三可为”之中首先要遇到可为之人,放眼当今封疆大吏中,只有三个人可能有为。
  一个是两广总督邓廷桢,一个是江南河道总督麟庆,一个是湖广总督林则徐,尤其是林则徐,以词臣起家而久任外官。大致外官之贤者,亦只求循良,无事为福。而林则徐在分内之事力求妥帖以外,更能锐意猛进,这一点最为龚定庵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