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大明·徐后传_255 (第2/2页)
食货物运到燕地,平抑北方居高不下的粮价。” 徐妙仪苦中作乐,笑道:“真是好主意,可惜水利一修就是好几十年,我是享受不上了,留给后人们享用吧。” 朱棣握着妻子的手,说道:“一辈子很长,肯定能赶上,等修好了京杭大运河,我就请旨出藩地,陪你坐船南下,沿着运河一路游玩。” 徐妙仪靠着丈夫宽阔的胸膛,颠簸的马车似乎没那么难受了,“嗯,那时候炽儿也成家立业了,守护燕地的责任就交给他吧,我们偷得浮生半日闲,安享晚年便是。” 朱棣吻着妻子的头发,“所以你要养好身体,我们一起到白头,看大运河的风光。” 徐妙仪伸出右手,“好啊,我们击掌为誓。” 啪!五指相对,掌心贴掌心,盟誓既成。 若干年后,永乐大帝朱棣以举国之力疏通了京杭大运河,南北客船如织,犹如一根动脉似的连接南北,一路繁华似锦,大明由此进入了永乐盛世。 永乐大帝力排众议,将都城迁到北平——他和妙仪相爱相守、风雨同舟的家。御驾顺着大运河北上,无限风光。 可是他的皇后终究违背了誓言…… 燕王一行人到了淮安。这一次朱棣坚决不许长子死缠烂打粘着徐增寿了——他亲自抱着朱高炽。朱高炽平生最怕的人就是父王,在父亲怀里僵直着身体,不敢乱动,也不敢说话,可怜兮兮的看着二舅。 徐增寿心太软,将行李扔回马车,“算了,来都来了,就送到徐州吧。” 徐州驿站。 春雷震震,下起瓢泼大雨。徐增寿笑道:“下雨天道路泥泞,想回也回不去,干脆送到济宁吧。” 朱高炽纳闷了,“二舅,难道济宁就不下雨吗?” 哎哟,我的傻外甥!你这不是拆舅舅的台嘛。徐增寿人到中年,一如既往的不要脸,眼睛都不眨的说道:“昨晚神仙托梦给我了,说济宁不下雨。” 准备送行的朱棣和徐妙仪彻底无语了。 到了济宁,早已看穿徐增寿心思的朱棣和徐妙仪干脆放弃送行。 舟车劳顿两个多月,终于到了北平城! 徐妙仪对二哥说道:“你来都来了,在北平住些日子吧。” 送君千里,不愿离别。徐增寿欣然接受了邀请,“好吧,一切都听妹妹的。我在妹妹这里住几个月,看看北方的风土人情,到了秋天凉爽时就回京。” 连日下雨,道路泥泞,老远就听到大象的嘶叫声。前来迎接燕王车驾的北平城府尹大人忙解释说道:“殿下,北平城虽是以前元朝的都城,但年久失修,城里的下水井堵了大半,一下雨就积水。这不刚刚连下了三天大雨吗,城中积水,就连大半城门都泡在水里头,水压太大了,连马匹畜力都拉不开。幸亏以前元朝皇宫里还有几头进贡的大象,微臣就要象师驱赶着大象开城门。” 朱高炽一听说大象拉城门这等奇事,赶紧爬上徐增寿所骑的骏马,“二舅,我们去看看。” 徐增寿双眼兴奋发光,无比璀璨,立刻拍马而去,“北平真是太好玩了!” 朱棣忧心忡忡,对徐妙仪说道:“你看看府尹还有当地官员的神色,早已见惯不惯了,估计经常请动大象开城门,里头北平城得破成什么样子。” 徐妙仪拍了拍朱棣的手,“既来之,则安之,破家值万贯嘛。再说了,这里毕竟是元朝的都城,烂船都还有三斤钉呢,我们会让北平城重获新生的。” 作者有话要说: 明朝北京真有过洪水堵门,大象开道的事情。 这是徐后传最后一卷“靖难”的第一章,下章就要洪武三十年了。 下面是无奖问答:猜猜寿寿在北平住了几年? 今天是双更,看完回来补分 ☆、第261章 不想长大 洪武三十年,春,北平城。 一个面目清隽、身材高大的中年商人行走在北平街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他似乎不知疲倦,每一条大街都印下了他的影子,即将到了黄昏,他终于停下了脚步,在北平城中心前朝元皇宫旧址前停下脚步。 旧皇宫的宫墙犹在,只是不复以前的肃穆华贵,宫墙外头全是做买卖的商铺客栈,喧闹嘈杂。中年商人似乎随意的选了一家饭馆坐定,店小二忙过去招呼,“客官,您想用点什么?” 中年商人生的俊秀,举止也十分优雅,指着挂在墙上的水牌菜名说道:“这北八珍是什么?” 店小二忙解释道:“北八珍原是前朝元皇室宫廷用的菜肴,是指醍醐、樟子肉、野驼蹄、鹿唇、驼乳糜、烤天鹅肉、紫玉浆、和马奶酒。这不改朝换代了嘛,民间百姓只要有银子,也能吃和元朝皇族一样的饭菜,所以我们就叫这个为北八珍。您一个人吃饭,点一道北八珍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