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章 东北形势 (第2/3页)
是宗社党人,宗社党是反对清帝退位的中坚力量。曾经做过警察头子的善耆,警惕性当然很高,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逃出被北洋军控制的北京的。但他觉得还是有办法的,那便是与日本人川岛浪速是结拜兄弟,找日本人帮助逃离北京。 而川岛浪速的计划是在中国东北(即满洲)拥立肃亲王,同时使蒙古的喀喇沁王或巴林王举兵,建立一个日本控制下的满蒙王国。而小日本早已觊觎我国东北。日俄战争后,日本政府和军部都积极采取维护和扩大在满蒙权益的政策,策略之一就是使满蒙脱离中国“独立”,置于日本势力控制之下。川岛浪速要发起的满蒙独立运动,恰恰符合日本政府和军部的意图,因而受到参谋本部的支持。 而善耆与川岛浪速的接触,再加上川岛浪速频繁出入日本使馆,引起了在北方潜伏人员的注意。鉴于有日本人参与其中,他们不敢擅专,直接拍发电报向陈文强进行请示。 陈文强本来对此事并不太在意,可川岛浪速这个名字让他想起了很多事情,最让他记忆深刻的便是川岛芳子这个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日本女特务。 于是,北方潜伏人员接到的电报上便有了杀气腾腾的指示:伪装土匪,如善耆及其家人在日本人协助下逃出京城,则必往旅顺、大连,可在路上拦劫尽杀之。行动果决,不留后患。对有异动的满族亲贵,也进行严密监视,入东北者杀无赦。 徐世昌看过情报,对后面触目惊心的必杀令也倒吸了口冷气。好半晌,他长叹一声,缓缓说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啊!” “卖****子,该杀!”陈文强冷笑一声,又缓和了语气,说道:“暗杀,我本不屑为之。何况国事待定,我也不想开此先例。但有些家伙,不杀实在是不行,于国于民有利者,手段嘛,倒在其次。徐先生,你以为如何?” 徐世昌眨着眼睛想了想,说道:“于国于民有利?这个判断的标准不好确定吧?” “呵呵,还要强调一下,是敌人,而不是政敌。”陈文强微微一笑,说道:“政见不和现代政治社会中是很常见的,哪能用暴力手段解决呢!便说袁大头吧,暗杀管不管用呢,能不能成功呢?我考虑的不是这个,而是不用。” 徐世昌暗自松了口气,暗杀令人生畏,确实如此。他看着陈文强,若有所思地问道:“陈先生,你请徐某来所为何事?可是和谈不顺,需要徐某做一做项城的工作。” “和谈明日开始,顺不顺的,从表面上岂能看得出来。”陈文强沉声说道:“有的人口是心非,反复无常,令我大失所望。看来,以前我是错了,南方临时政府也是错了。若将国家托付此人,暂时能够稳定,但更大的动乱却在后面。与其如此,倒不如现在费点事,却能保证长治久安。” “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项城右者。”徐世昌听出话头不对,赶忙替袁世凯说话,“和谈尚未正式开始,陈先生怎就做出结论,欲使和谈破裂。” “他不行,头脑陈旧,治政办法老套,还是封建传统的那些手段。”陈文强轻轻摇了摇头,转而岔开话题,说道:“徐先生,此番请您前来,是想与您探讨一下东北三省的建设,以及如何抵制日俄侵占。您在东北经营有方,陈某是诚心请教的。” 徐世昌去东北任职之初,东北三省财政困窘,入不敷出。他按照以兴办实业为中心,与列强进行商战,富省、强兵、御侮的思路,政弦更张,推行新财政政策。 比如设立银行,多开商埠,聘用洋员,引进外资,但不设租界,确保主权。在农业方面,鼓励利用“地势广衍、土脉膏腴、雨量充足”之优越自然条件,发展粮食畜牧业。 徐氏赴东北之前,当地因气候偏寒,农民尚不知种植小麦。经过考察,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