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_第一百五十九章 使民思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九章 使民思活 (第2/2页)

术不是所有人都会的,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会。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社会状态,一应产出和工具,绝大多数都能自给。
  刘备和李孟羲立于高地,营中境况尽落眼底。
  远远的见到有人想跑出去扯树枝,被骑兵赶了回来。
  刘备笑了。他再次感慨李孟羲的智谋。
  先是让所有男丁去扯树枝,确保所有都知道有扯树枝这件事,然后再确保有人有足够的树枝。
  这之后,再告诉所有人,编大筐,能换粮。
  这下,民夫们的积极性不成问题了。
  缺树枝,缺编筐的东西,不用军队去提供了,也不用催,民夫们自己就会自发的想方设法的去弄树枝的。
  儒家的传统观点,仁者无敌。
  刘备从来以为,仁以待人,可得民心,得民心,可得天下。
  若无有李孟羲,按刘备自己的做法,需要筐子了,他会身先士卒,和民夫们一起,上树扯树枝,然后编筐子。民夫们看刘备在编筐,于是也编了。
  不以强令令之,仁以治民,民不令而行。
  而李孟羲总擅长和仁义不甚相关的东西,李孟羲更擅长以利驱使。
  生活在一个经济社会,无钱寸步难行。李孟羲太清楚利益对人的驱使有多大。
  可以预见的事,待明日扎营,再令人去林中扯枝条,民夫们必然是抱着大捆大捆的树枝,满载而归。
  树枝来编筐,是最无奈的选择。
  即不结实,树枝粗细差异很大,编筐的难度也大。
  还是荆条编筐好用,藤蔓粗细相类,又长,又柔软,天然的编筐好材料。
  李孟羲不知筐是如何编成的,刘备耐心的给李孟羲讲解,何为两根腾,一根绞一根交错着穿在一起。
  听了一会儿,李孟羲大致明白了,感情筐子是跟拧麻绳差不多的,两根藤编一起,第三根第四根再以十字编法穿插着编,筐便成了。
  稍难编的就是编筐的时候,筐面怎么连起来的,还有筐就是怎么控制编得上宽下窄,最难的大概是筐底和筐面结合的部分。
  刘备看来很会编筐,说起来头头是道。
  李孟羲笑着听刘备讲着。
  末了,日已西垂。
  “还有一事,草鞋,军中草鞋也缺,可令民夫编草鞋,依然以粮食为价。”李孟羲看着天边云霞,幽幽说到。
  草鞋,这事刘备很熟。
  刘备看了李孟羲一眼,沉吟到,“孟羲,草鞋应是不缺吧?且草鞋编着容易,又不像筐,可有大用处,岂不徒费军粮?”
  李孟羲摇了摇头,“大多数人不缺草鞋,可有人会缺。”
  “白日,我于道中见一老者,无有背囊,其赤足,足上无鞋。然道边枯草丰茂,他即缺鞋,却不拔草做鞋。
  他为何不肯拔草编鞋?不会吗?我看不是。
  像是他不愿活了。”
  李孟羲把日间所见,讲给刘备听。
  刘备一听大急,忙问老人怎么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刘备是传统儒家文化中所说的君子。
  有老人足上无鞋,刘备自责不已。
  李孟羲没有回答,而是目视大营,目光沉浸,“草鞋可不必多收,只说只收草鞋一千双,收够便不收了,如此,民夫为了得粮,全都编鞋。”
  “只收千双鞋,多剩下的鞋自然剩在了民夫手中,虽鞋不能再换粮,然可使人人有鞋,且人人有备。”
  “纵日后不再收鞋,但见荒草,人人抢争。我军自此无有缺鞋之虞。”
  “玄德公,调动人力以生产军备,此其一者,更重要的是,锱铢之粮为引,可使民不思死,而思活也。”
  “此胜于金石之药。”
  一个没鞋的老爷爷,明明道旁有草,路过拔一把,就能编鞋了,可老爷爷为什么不肯。
  这不是鞋不鞋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活的问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