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八章 做饭的后打饭 (第1/2页)
战乱纷仍,百姓连粮食都没有的吃了,还哪有余粮养猪,纵然养了猪,早被黄巾乱军给抓走吃了,哪里还能见到猪的影子。 李孟羲把一袋子黄豆抱在怀里,又去放杂物的车上找了石臼,小小的石臼找到天黑才找到,李孟羲本以为这玩意儿死沉,又没啥用,本以为找不到呢,没想到石臼和擂石全有。 石臼是小小的,可以用来砸蒜瓣的小玩意儿,把豆子泡一夜,然后用石臼砸上一通,就能做够一个人吃的豆浆了。 反正行军途中,又没事,可以把黄豆砸一天都行。 有豆浆煮了喝,碎的豆渣也可以吃,很好的营养品。 正巧刘玄德在,李孟羲怀里抱着石臼,肩上扛了一小袋子黄豆,跟刘备边走边聊。 李孟羲以西汉李陵的事迹为佐例,说起军中无小事,需要处处谨慎,特别事关粮饷,利益纠葛,必多有纠纷。 李孟羲提议,加上一条军令,通告全军,各伍长什长,谁敢吞占士卒口粮,必以严究。 刘备听完李孟羲所说,陷入了沉思。 李孟羲眼光独到,一日不见,必能有建言。 李孟羲提到的粮饷有关事宜,还有军中纠察,以及粮草是否核算精准。 这一桩桩事,都是大事,且是以前疏忽掉的事。 刘备沉思许久之后,沉吟到,“孟羲,各什长有分配口粮之责,除军法严律以外,可令什长最后一个打饭,如何?” 李孟羲豁然瞪大了眼睛,有些惊讶的抬头看着刘备。 让做饭的人最后一个盛饭,自然杜绝可做饭的人多给自己盛饭的问题。 李孟羲在前世听过类似的故事和做法,可他愣是没能想起来。 如此简单的一个方法,比任何复杂的规定都好用。 刘备一语中地,李孟羲不由侧目。 这人有点厉害,通晓人心。 “此法甚妙!”李孟羲大赞。 天黑了,李孟羲和刘备匆匆别过。 妇孺有数百人,军医昨天检查了六辆车,今天依然是六辆车,估计要到后天,才能把所有妇孺检查一遍。 李孟羲找到了那个孕妇,把肩上一袋黄豆和怀里的石臼都给了她。 李孟羲交待,黄豆一定是得用水泡一天,然后用石臼砸碎,到晚上扎营,吃过饭之后,把豆浆煮上一碗,且一定要煮熟了。 农妇拿着黄豆的手都在颤抖,忍不住哭的泣不成声。 旁人安慰不及。 “这不是我给你的,这是刘玄德给你的。”李孟羲只好把事情推给刘备,好让自己脱身。 一天天忙的不行,李孟羲把东西给了,匆忙又去木匠营了。 木匠营多了两个门板,有人拿着凿子在门板上凿洞,是准备安装木夹子。 李孟羲又去看,车轮的进度怎样了,好嘛,昨天没弄好,今天还是没弄好,昨天的方木稍弯,今天的方木弯的更狠了一点,可是离弧形车轮毂还差了点。 把门板改造成简易的木工台的速度比想象中的还快一点,李孟羲刚来没多久,就做好了。 木匠们好奇的把木头拿来,木条抬起,往里一塞一夹,夹的很紧,若是不紧,拿斧头柄往里敲两下,就夹的死死的了。 木头被卡死,再用刨子去刨,不用人扶着了,且门板比地面平,刨着也方便。 木匠们都做惯了木工活,是干啥用的,他们一眼就看明白了,啧啧称奇。 连带着,木匠们看自家营正更为佩服起来。 李孟羲注意到了木匠们的表情,他趁机趁热打铁,指着门板,“看到没,一根木条,能省个了人。就这法子,要是是你们想起来的,至少值得赏二十斤粮。可是谁让是我想出来的,粮没你们的份。” 木匠们眼神皆动,这么简单的一个法子,不难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