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_第八十三章 第一副扎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三章 第一副扎盔 (第1/2页)

有人说,全知就是全能,信息是无价的。
  从这一点来说,来自于信息时代,每天接受着来自各行各业乱七八糟巨量信息的李孟羲,他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全能的人。
  关于盔甲,李孟羲虽是生手,但他的见识比东汉末年所有盔甲匠人都多。
  有了新的思路,虽然手指都磨破了,李孟羲干劲不减。
  好不容易把甲带拆回到了甲片的状态,李孟羲揉了揉发酸的手腕,长舒了一口气。
  “哥。”砖头叫。
  “嗯?”李孟羲抬头看着弟弟。
  “想尿尿。”
  “站起来,尿车外边。”
  车正走着呢,不好意思让老铁停车。
  没想到李孟羲刚说完,老铁听到,就把车停下了。
  “谢了铁叔!”李孟羲道谢,并催促弟弟,“赶紧的,别耽误事。”
  老铁停车,是怕砖头摔着,他把车一停,影响了后面的人的行进。
  其他粮车绕过了老铁,车轮轱辘辘的声响中,一辆接一辆粮食码的高高的粮车驶了过去。
  看见这些粮车,李孟羲顿时就多了些安全感。
  有这么多粮食,短时间不会缺粮草,自己就不会饿着了。
  要放在半月以前,李孟羲看到粮车根本就不会这么想。环境会改变人,李孟羲越来越像一个汉朝人了。
  “铁叔,走了。”李孟羲敲了敲车辕,提示老铁可以驾车走了。
  砖头不老实,他都尿完了,还扒着车辕探出头往地上看。
  李孟羲把他拽了回来。
  “有蚂蚱。”弟弟指着车尾说。
  蚂蚱。秋天吗,秋天的确有蚂蚱,但秋天的蚂蚱,蹦哒不了多久的。
  在铺平的被子上,像摆麻将那样,把甲片摆了一行又一行。
  最下边的一行代表着扎盔最底下的一圈的甲片数,然后往上的几列,甲片数依次减少。
  虽然只是把上下粗细一样圆桶状的头盔,改成上细下粗的形状,编缀难度却一下增加了数倍。
  新的编缀方法,要仔细计算好每纵列甲片的数量,还要考虑甲片叠压时甲片的分配。
  还没开始编,李孟羲就感觉到了棘手,他不由得又是叹气,编个头盔而已,为何这么难呢。
  再开始编甲,李孟羲的动作慢了很多。
  不同于之前要先把甲片编成甲带那种无脑的编法,现在每一加减一枚甲叶,都得思考布局。
  幸好智商够用,勉强能一边摸索一边编下去。
  第一个小时,李孟羲只编完了第一圈甲片,大致等于编完了帽子的帽檐的部分。
  往上第二圈,要考虑减少甲片了。
  减少甲片,还影响到另一个方面,就是甲片相叠的问题。
  把甲叶首尾连接是最简单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偷工减料,防御力稀烂,李孟羲看不上。
  甲片不叠成两层,李孟羲就觉得防御力很欠缺。
  第一圈,用了二十六枚甲片,第二圈应该用多少甲片呢,李孟羲思考了一番,决定减少四枚,用22枚甲片。
  第二圈编起来很费神,要把22个甲片,即彼此叠加,又要和第一列的26 枚甲片匹配好间距和位置。
  两刻钟后,22枚甲片编完,李孟羲发现,第二圈没编完,还缺了一个豁口。
  再添了一枚甲片,完成。
  根据李孟羲仅有的知识积累和逻辑思维水平,他认为上下列甲片之间,甲片数应该成等差数列分布。
  也就是第一列26,第二列23,第三列应该是20。
  就按着这个数字去编,第三圈刚好用了20枚甲叶。
  果然如自己所料,李孟羲顿觉自己很聪明。
  第四列甲叶应是17枚,第五列14.
  至未时四刻,即14:00之时,李孟羲终于把甲编完了。
  小小的一顶扎盔,上下甲片五列,共用了甲片100枚。
  虽然这些甲片,比刘备军中士兵们穿的那些扎甲的甲片小的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